群言争鸣丨新时代大学何以开启高质量发展之道

发布者: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办公室发布时间:2019-09-06浏览次数:750

刘 尧 傅宝英

 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人才而基础在教育,没有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将失去人才和知识的有力支撑。

一、新时代大学面临的教育质量误区

 在所谓的“轻松的大学”背后,隐藏着诸多尚待纠正的质量误区。如把高质量教育误认为高投入教育,就出现大学投入猛增而质量不增的现象;把高质量教育误认为高标准教育,就有了大学升格、更名和转设的热潮;用精英校友来标榜高质量教育,就产生在校庆等活动中请来精英校友而遗忘犯罪校友的行为;用所谓的“大师”云集来标示高质量教育,就刮起疯狂争抢“帽子”人才的“浮躁风”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有质量的教育”是“可以有效地服务于教育目的,能够持久地适应和满足发展的需要、促进教育公平、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确保学习者有效学习的系统”。与文章上述列举的、以条件或结果论质量的质量观比,这种系统质量观显得更客观、更全面。

二、新时代大学应倡导创新的质量观

 尽管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质量保障及大学排名评价体系日益完善,但时至今日公认的质量观尚未形成。从质量观的演变过程来看,新时代应该倡导大学树立创新的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教育质量这一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和总体反映。教育质量观不仅对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具有导向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影响,而且引领着全社会(包括政府与学校等)的教育行为。在我国推动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正确认识教育质量并转变已经陈腐的质量观,进而形成引领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质量观,是新时代大学教育质量行为创新的思想基础。

 今天,高等教育正处在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质量提升之时,质量观正在转向创新的质量观。所谓创新的质量观就是以创新为核心,强调教育和社会通过质量观引领质量保障活动,引导大学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并在人才培养模式等主要方面进行不断创新。

三、新时代大学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看法并无二致,但培养什么人与如何培养人则是产生分歧的根本点。就是说,作为人类高等学府的大学存在于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和国家,其人才培养既有共同性而更多的时候表现为差异性。

 大学教育质量包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而人才培养质量是其核心。大学教育的本质是求真育人,新时代大学要坚持德育为先、厚德载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新时代大学要创新教学改革宗旨

 教学是大学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活动,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质量相辅相成。

 近年来,世界各国一流大学建设无一例外地瞄准本科教学。2016年,英国教育部发布的《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中的“教学卓越框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质量,鼓励原创思维,推动参与,确保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教学体验,为其在全球范围内工作做准备。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先后于1998年与2001年发布两份关于本科教育的报告,即《重塑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重塑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它们都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被弱化甚至出现偏离的情况,其突出表现是“重科研、轻教学”“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等。大学本科教学渐渐陷入从“中心”走向“边缘”的窘境,大学教师教学的神圣感、幸福感与成就感也越来越弱,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宗旨也慢慢被消解,失去宗旨的教学改革也就变得“失魂落魄”。鉴于此,首先,新时代大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大力弘扬追求真理、独立思考、批判创新、严谨笃学的大学精神。其次,新时代大学要为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一是要树立创新的质量观。二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三是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四是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如协同育人机制、精英人才特殊培养机制、研究生选拔机制等。

五、新时代大学要创新学科建设制度

 学科是人类知识高度体系化的结晶,大学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按学科进行教学、按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的。学科是专业存在的前提,一所大学能否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是其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学科建设的核心应该是促进学科在学术水平与学者能力上的提升,但目前学科建设却更多强调学位点、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引进等学科要素的发展,以及在学科某些要素上的重点投入。这样做的后果是,大学的学科建设在政府的财政拨款驱动下展开,大学为了争取到政府的财政拨款而拼凑学科———把不同院系、不同机构的材料凑起来组成一个学科建设方案,等到财政拨款下来被瓜分后,依然是各院系、各机构做自己的事情。仅由此就可以看出,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制度化程度很低,这就是学科发展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有机融合也存在问题。学科建设主要包含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队伍、学科平台、学术环境等多个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而不可偏颇。然而,我国大学学科建设被简单等同于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又被窄化为项目、论文与奖项等可以在学科评价中影响排名的东西。因此,有学者建议把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各阶段的人才培养纳入学科评价体系,以推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有机融合,进而培养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创新人才。

六、新时代大学要创新科学研究机制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一所大学的高科学研究水平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指标。

2018724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强调,为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大力提升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建立健全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敬业报国、潜心研究、攻坚克难,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该通知具体提出了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激励制度、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强化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和完善分级责任担当机制四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七、新时代大学要创新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能否发展或高质量发展,教师队伍质量是关键因素。一所大学对教师素养有何要求,教师队伍如何建设是关系到大学能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

 教师队伍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主体,也是一所大学获得社会声誉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教师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所以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师在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教师队伍的重要性。从大学职能来说,处理教材、教法、师生关系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主体是教师,大学有了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因此,新时代大学要避免依据职称与学历引进教师的粗放式做法,构建服从学科发展、教学需要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学校定位与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出发,立足于学校发展实际引进合适的人才。

八、新时代大学要创新教师评价标准

 教师评价不仅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具有导向作用,而且对教师个体发展和教师队伍整体发展至关重要。教师质量观是教育质量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大学的教师质量观及其评价标准决定着教师个体发展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发展定位,每所大学的使命和承担的责任并不完全一样。新时代大学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和习近平讲话精神,结合本校的发展定位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师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大学教师评价标准不适应创新要求、不符合创新规律,现行教师评价与奖励标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创新活力和成长动力。

 天下之治,莫过于信。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需要以评价制度为导向。该通知要求,坚持人才培养和使用导向,切实精简人才“帽子”,避免将人才“帽子”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切实避免简单量化的评价倾向和评价过多、过频问题,坚持创新质量和贡献导向,集中力量破解“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问题;突出代表性成果和项目实施效果评价,避免评价中的数量导向;进一步强化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主体责任和诚信意识,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人员进行终身追究与联合惩戒。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高校教育管理》2019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思彤/摘)




上一篇:下一篇: